做应用多少会接触到 GUI 和图像相关的内容,这些领域有着丰富的技术知识,本文将从应用软件开发的角度,简要探讨图形界面和图像技术。

GUI
图形用户界面(GUI)通常由操作系统提供,但也有一些应用程序使用独立的界面图形引擎,例如 Flutter。这样的引擎无需依赖操作系统,不仅能在不同平台上表现一致,还提供强大的绘图能力和灵活的界面描述方式。
在早期,移动操作系统在 GUI 方面的功能相对基础,只能实现如绘制线条、填充平面、解码与渲染图片以及文字显示等基本功能。开发者需要在这些基础能力之上自行实现更复杂的界面需求,例如曲线绘制、抗锯齿、梯度填充和字体样式支持等。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应用界面的表现力,一些开发者直接从 Win32 SDK 出发,自己完成背景处理、控件绘制和交互动画。
与此同时,公共图形界面库的出现为开发者提供了更便捷的选择。像 QT 和 GTK 这样的库,不依赖操作系统的 GUI 也能创造出精美的界面。它们支持跨平台开发,甚至可以通过源代码移植到不同的平台上,有些开源库还自带多平台版本,极大降低了迁移成本,为开发者提供了长期的技术优势。
后来,Android 的面世改变了这一格局。其 Skia 图形引擎为开发者带来了强大的绘图能力,支持模糊、阴影等高级界面图像处理,同时提供基于 XML 的界面描述方式,使得开发者无需手动绘图,仅用 XML 文件即可创建复杂的交互界面,显著提升了界面流畅性和开发效率。
如今的开发者已经很少需要深入关注底层绘图能力,而是更加专注于应用本身的功能开发。尽管如此,QT 等原生图形界面库仍然在桌面应用和嵌入式系统等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为多平台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持。
图像
GUI 的核心目标是生成图像,以便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向用户展示信息,并根据用户输入更新界面。“图形”和“图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图形侧重于描述如何生成视觉内容,而图像则是最终呈现的可视化结果。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两者的交集并不广泛。
图像技术在影像信息的存储与传输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摄像头采集下图像后将其压缩存储为 JPEG 图片文件,随后传输至其他设备并解码显示,这其中,图像压缩就能有效减少存储消耗,并提高信息传输效率。
对于色彩丰富、细节较多的图像(如自然风景照片),JPEG 格式在一定的信息损失下仍能保持出色的视觉效果。而色彩不多、变化又不频繁的图(如屏幕截图),PNG 更合适,这种场景下它能无损编码所有图像信息还不占用太多存储空间。GIF 支持多帧,仍然在动画场景中广泛使用。TIFF 则多用于对图像质量要求较高的专业场景。
图像编解码通常依赖特定的编解码器(Codec),例如 libjpeg、libpng、libtiff 等。操作系统通常内置一些常见的编解码器,并提供 API 供应用程序调用,而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可能会包含更全面的编解码支持。此外,现代图像编解码库越来越关注硬件加速,以提高性能并降低计算资源消耗。
近些年,图像技术已经不仅仅用在影像的存储和传输,也用于计算机视觉,使机器能够理解和分析图像。最常见的就是二维码扫描,A 设备生成二维码图像并显示,B 设备通过摄像头采集并解码,通过机器视觉完成信息传递。
类似的技术还包括 OCR(光学字符识别)和基于 AI 的图像分析,它们显著提高了人机交互效率。以往,人类需要查看 A 设备上的文本并手动输入到 B 设备,而如今,只需将 B 的摄像头对准图像,机器即可完成整个流程。
基于 AI 的图像处理技术正在推动人机交互的发展。未来,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结合,可能会成为新一代智能设备的 GUI 设计方向。
作为一名应用开发者,读到这篇文章有种“被精准总结”的感觉。